乾两优8号
米质优、抗性强、高产耐粗放!
【2020年长江上游】审定编号:国审稻20200111
特征特性: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。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154.7天,比对照F优498晚熟2.4天。株高110.6厘米,穗长23.2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7.9万穗,每穗总粒数192.4粒,结实率85.8%,千粒重23.6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.6、3.0,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,褐飞虱7级,中感稻瘟病,感褐飞虱,抽穗期耐热性较强,耐冷性一般,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7.4%,垩白度1.2%,直链淀粉含量17.0%,胶稠度62毫米,碱消值7级,长宽比3.0,达到农业行业《食用稻品种品质》标准二级。
产量表现:201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63.22千克,比对照F优498增产3.50%;2019年续试,平均亩产650.94千克,比对照F优498增产5.5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7.08千克,比对照F优498增产4.4%;2019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10.9千克,比对照F优498增产3.1%。
栽培技术要点: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,1.根据当地生态条件,适时早播,培育多蘖壮秧。2.水育秧秧龄30-35天,插植规格20厘米×26.6厘米,亩栽1.25万穴,每穴插2粒谷,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以上。3.需肥水平中等,重施底肥,早施分蘖肥,孕穗后依苗情适当补施穗粒肥,且以磷钾肥为主,中后期严控氮肥用量。4.移栽后深水活蔸,分蘖期浅水促蘖,苗够及时落水晒田,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田面有浅水,灌浆期干干湿湿壮籽,后期不能断水过早,以防早衰和影响米质。5.坚持强氯精浸种。根据病虫预报,及时施药防治纹枯病、稻瘟病、稻曲病、螟虫、稻飞虱等病虫害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、贵州省(武陵山区除外)、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、重庆市(武陵山区除外)海拔800米以下地区、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
【国家长江中下游】审定编号:国审稻20186012
● 特征特性: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。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135.6天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晚熟0.8天。株高125厘米,穗长24.9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6.5万穗,每穗总粒数196.8粒,结实率84.1%,千粒重23.8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.0、3.4,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,中感稻瘟病,中感白叶枯病,高感褐飞虱,抽穗期耐热性中等,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67.2%,垩白粒率19%,垩白度3.7%,直链淀粉含量14.9%,胶稠度72毫米,长宽比3.3,达到农业行业《食用稻品种品质》标准三级。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,全生育期114.4天,比对照博优998晚熟0.8天。株高109.9厘米,穗长23.1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6.3万穗,每穗总粒数167.8粒,结实率83.3%,千粒重24.5克。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.7、3.9,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,感稻瘟病,感白叶枯病,高感褐飞虱,米质主要指标:整精米率55.3%,垩白粒率14%,垩白度1.2%,直链淀粉含量14.3%,胶稠度72毫米,长宽比3.3,达到农业行业《食用稻品种品质》标准二级。
● 产量表现:201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18.2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.2%;2017年续试,平均亩产633.14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8.57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5.67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5.89%;2017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29.27千克,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7.48%。2016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480.26千克,比对照博优998增产8.8%;2017年续试,平均亩产501.28千克,比对照博优998增产7.94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0.77千克,比对照博优998增产8.33%;2017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487.06千克,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.24%。
● 栽培技术要点: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1.适时播种,大田亩用种量1.0千克,培育多蘖壮秧。2.秧龄25~30天,栽插规格20厘米×26.7厘米,每穴栽插2粒谷苗。3.基肥足、蘖肥速、穗肥饱,亩施纯氮17千克,氮、磷、钾肥施用比例为1.0︰0.6︰1.1~1.2。4.够苗晒田,有水孕穗,湿润灌浆,后期不要断水过早。5.及时防治稻瘟病、螟虫、稻飞虱等病虫害。华南稻区作双季晚稻种植,1.在7月1日至15日播种,秧田每亩播种量10千克,大田每亩用种量1.25千克,稀播湿润育秧,培育壮秧;或每亩塑料软盘50盘播种,湿润育秧。2.秧龄18天左右,栽插规格16.7厘米×23.3厘米,每穴栽插2粒谷苗;或抛栽50盘/亩,亩抛栽1.7万蔸左右,秧龄2.5~3.5叶。3.中高肥力水平栽培,亩总施肥量纯氮12.5~15千克,氮:磷:钾按1∶0.5∶1,采用前促中稳后补的施肥方法;管水做到浅水促分蘖,浅灌勤露,够苗及时晒田,孕穗期、抽穗期保持浅水,灌浆期保持田间湿润,忌断水过早。4.结合肥水管理,综合防治病虫害;注意根据苗情和当时当地病虫测报及时用药防治稻瘟病、白叶枯病,褐飞虱等主要病虫害。5.成熟时及时收获。
● 适宜种植范围:适宜在湖北省(武陵山区除外)、湖南省(武陵山区除外)、江西省、安徽省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、福建省北部稻区、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适宜在广东省(粤北稻作区除外)、广西桂南、海南省、福建省南部的稻瘟病、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,稻瘟病、白叶枯病重发区不宜种植。
【广西】审定编号:桂审稻20186036号
● 特征特性: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。在桂南早稻种植,全生育期125.9天,比对照特优7118长1.3天;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山区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154.0 天,比对照深两优5814短1.0天;在海拔800米以下及桂中北作一季早稻种植,全生育期134.3天,比对照深两优5814 短1.2天。叶鞘绿色,剑叶稍内卷呈复瓦状,叶耳、柱头无色,稃尖杆黄色,谷壳杆黄色,部分短芒,谷粒长9.2毫米,长宽比3.5。每亩有效穗数17.6万,株高116.2厘米,穗长24.3厘米,每穗总粒数168.2 粒,结实率88.5%,千粒重25.6克,抗性: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4.5、4.3,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,白叶枯病3~9级;中感稻瘟病、中抗~高感白叶枯病。米质主要指标:糙米率82.3%,整精米率53.5%,垩白度4.3%,透明度2 级,碱消值6.6级,胶稠度75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5.8%,达到NY/T593-2013《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》优质三等。
● 产量表现:根据联合体试验资料,2016年参加桂南早稻迟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579.0 千克,比对照特优7118增产3.08%;2017年续试,平均亩产604.6千克,比特优7118增产5.07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1.8千克,比特优7118增产4.08%。2017 年生产试验,桂南早稻平均亩产570.9千克,比特优7118增产3.74%,一季(中)稻平均亩产586.3千克,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4.59%。
● 栽培技术要点:1.适时播种,桂南早稻2月底、3月初播种,中稻5月初播种。2.施足基肥,科学追肥:有机肥为主,氮磷钾配合,适宜中高肥力水平栽培,亩总施肥量纯氮13千克左右,N:P:K 按1:0.5:1,采用前促中稳后补施肥方法。3.合理密植,亩插(抛)1.7万蔸左右,插秧秧龄4.5~5.5叶,抛栽秧龄2.5~3.5叶。4.科学用水,分蘖期浅灌勤露,中期适度晒田,后期干湿交替至成熟,收割前7~10天排干水。5.综合防治病虫害,结合肥水管理,注意根据苗情和当时当地病虫测报及时用药防治稻瘟病、白叶枯病,稻飞虱及螟虫类等主要病虫害。
● 适宜种植范围:可在桂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,其他稻作区根据品种试验示范生育期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,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。